-
中國科大:永久化學品可以降解了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康彥彪研究團隊開發了一種利用超級電容器輔助的電光還原催化體系,實現了在溫和條件下的聚四氟乙烯還原脫氟反應,為該類物質的綠色降解提供了更多可能。該項成果日前在線發表于《德國應用化學》。 聚四氟乙烯因其惰性的碳-氟鍵具有優異的熱穩定性和化學穩定性,同時也具有疏水和疏油等特性,因而被廣泛應用在各個領域。但高度的穩定性也導致廢棄的聚四氟乙烯難以降解回收,通常需要高能耗的熱裂解等方法,而低溫條件下的脫氟降解則需要用液態堿金屬等強還原劑實現,因此聚四氟乙烯等被稱為“永久化學品”。 電光催化可以在溫和的條件下實現傳統方法無法實現的化學轉化,為聚四氟乙烯的降解提供了新的可能。在前期光催化降解聚四氟乙烯工作的基礎上,研究團隊開發了一種利用超級電容器輔助的電光還原催化體系:利用電化學的方法輔助生成光催化活性物種,取代光催化反應中溶解性極差的助還原劑。通過光化學和電化學的協同作用,對聚四氟乙烯的碳-氟鍵進行有效的電子注入,從而實現了在溫和條件下的聚四氟乙烯還原脫氟反應。 研究人員介紹,這一電光還原催化體系的發展,有效避免了單獨光催化還原體系中需要過量的助還原劑作為電子供體這一問題。并且將反應的規模由毫克級進一步提升到了克量級。同時該催化體系對于其他小分子的多氟或全氟烷基物質的脫氟也具有良好的適用性。此外,超級電容器具有充電速度快、工作效率高、能量比高、耐超高溫、循環使用壽命長等特點,因此利用具有便攜性的超級電容器作為電能的供體,可以在戶外以太陽光作為光能量源,實現對聚四氟乙烯的脫氟反應。這為解決由聚四氟乙烯和多氟或全氟烷基物質降解困難引發的環境問題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2025-04-02 【節能環保】
-
循環新項目開工!年產25萬噸循環材料和10萬噸再生面料!3月29日上午,位于涵江區的循環綠色低碳產業園項目開工。市委書記付朝陽出席并宣布項目開工,市領導戴龍成、高宇、郭國成、連向紅出席。 該項目落地莆田市涵江區木蘭溪口產業新城,通過全球領先的“紡織品—紡織品”原級利用再生技術,開展廢舊紡織品循環再利用。項目建成后,可年產25萬噸綠色循環功能性新材料和10萬噸高端紡織面料,形成“廢舊紡織品—再生纖維—再生面料”的一體化產業鏈,打造零碳示范樣板,建設具有國際國內示范引領效應的再生纖維、高端面料生產基地。 項目聚焦綠色環保與產業升級,通過科技創新推動自動化、智能化、數字化、信息化、標準化“五化”融合,實現固廢品向高品質循環再生功能性綠色纖維和高端紡織面料的轉變,助力國家 “雙碳” 戰略;同時項目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產品核心競爭力強,可滿足全球市場及國際一線品牌對再生功能性、差異化綠色纖維及高端面料的需要。 付朝陽、戴龍成對項目開工表示祝賀,并認真聽取了項目規劃、建設等情況匯報,鼓勵企業堅定信心、乘勢而上,堅守主業、做強實業,堅定不移走綠色低碳循環發展之路,增強企業發展內生動力和核心競爭力,為建設綠色高質量發展先行市蓄勢賦能。各級各有關部門要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落實發展、服務“兩個清單”,強化各類要素保障,助力項目建設提速增效。 2025-04-01 【節能環保】
-
5噸蘆葦秸稈產出半噸聚乳酸(PLA)?變廢為寶!木質素基電池負極材料今年年初,浙江蒼海禾能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年產1000噸多孔碳生產線試生產,成功利用農作物秸稈提取的木質素制備硅碳負極用多孔碳。目前,該公司正在優化生產線,為全面量產做準備。 依托生物煉制技術,這條生產線可以實現從蘆葦秸稈中工業化提取高純木質素,并以此為原料研發生產木質素基電池負極材料,變廢為寶。 聚焦硅碳負極材料產業化,木質素前驅體制備的多孔碳材料具有碳含量高、孔道可塑性強、粒徑均一等優勢,性能指標全面領先市面同類產品,成功突破硅碳負極碳骨架技術瓶頸。 據悉,浙江蒼海禾能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由上海漢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與蒼南國資企業于2023年3月共同出資成立,聚焦硅碳負極材料產業化,其木質素前驅體制備的多孔碳材料具有碳含量高、孔道可塑性強、粒徑均一等優勢,性能指標全面領先市面同類產品,成功突破硅碳負極碳骨架技術瓶頸。 5噸蘆葦秸稈可以產出半噸聚乳酸和半噸木質素。木質素進一步轉化而成的多孔碳,是生產硅碳負極的重要材料,將被用于高端動力電池及高端3C消費類電池,也就意味著新能源汽車、手機、平板、筆記本電腦這些產品,都得用到這一材料。來源:全生物講解材料(R-11) 2025-03-31 【節能環保】
-
八家科研單位聯合發表:關于工業生物技術驅動PET高分子循環再生的最新研究進展近日,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綠色生物制造”重點專項“塑料高效生物解聚的關鍵技術”項目組聯合在Green Carbon發表題為“State-of-the-art advances in biotechnology for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bio-depolymerization”的綜述性文章,總結了本項目執行期間取得的重大突破及PET生物解聚領域國際前沿進展,討論了推進PET酶法解聚并實現廢棄PET高分子循環再造的挑戰和潛在解決方案。 中科院青能所劉亞君研究員、南京工業大學周杰副教授和山東大學李延偉教授為論文共同第一作者,北京化工大學譚天偉院士,南京工業大學姜岷教授、南京農業大學崔中利教授為論文共同通訊作者,共計來自8家科研單位的15名專家學者參與了該論文的指導和撰寫,體現了項目執行期間各課題、各單位、各成員之間的學科交叉與協同創新。 “塑料高效生物解聚的關鍵技術”項目由南京農業大學崔中利教授牽頭,聯合北京化工大學、南京工業大學、山東大學、清華大學等10家單位共同承擔。項目圍繞廢棄塑料碳資源循環利用的國家重大需求,聚焦塑料生物解聚的重點科學問題與技術瓶頸,開展塑料解構的界面調控機制及生物解聚的表界面催化基礎、塑料生物降解的自然進化規律與分子機制等研究,進而創建對塑料具有高解聚活性、高穩定性的生物催化劑體系,建立了月處理噸級PET塑料的酶法解聚新工藝與中試示范,實現聚酯塑料到單體原料、聚烯烴塑料到生物可降解塑料的綠色制造。 該項目取得的關鍵技術可有效推動廢棄塑料的資源化利用,符合國家重大科學技術應用需求,具有顯著的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據悉該項目于2025年1月24日完成了課題績效評價,專家組一致認為項目5個課題圓滿完成了既定的考核指標要求以及月處理噸級PET廢塑料酶法解聚的中試驗證示范,目前進入科技部績效評價階段。 由姜岷教授領銜的南京工業大學—石化聯合會廢塑料生物降解與轉化重點實驗室是本項目課題一的承擔單位,其中陳小強教授作為課題負責人主要承擔塑料解聚微生物/酶高效篩選與智能挖掘任務;周杰副教授、周小力副教授、徐安明副教授為項目的子課題負責人,分別承擔了塑料降解微生物高通量篩選與鑒定、塑料生物解聚過程工藝與中試研究、聚烯烴塑料生物解聚途徑的從頭設計等關鍵任務。 該項目依托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國際(中歐)合作項目“廢塑料資源高效生物降解轉化的關鍵科學問題與技術”(MIX-UP)前期在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氨酯(PUR)、聚乳酸(PLA)等塑料生物降解與高值轉化方面建立的完善研究方法和體系的基礎上,進一步開展塑料降解微生物/酶種質資源庫的構建,并進行塑料酶法解聚循環的中試驗證示范研究。姜岷教授和董維亮教授為本項目的順利實施提供了重要的技術指導和學術支持。 2025-03-28 【節能環保】
-
科研新突破:PMMA 塑料實現近乎完全分解為構建單元近日,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的聚合物化學家取得一項重大研究成果,他們發現了一種創新方法,能夠將 PMMA 塑料(即人們熟知的有機玻璃)近乎完全地分解為其單體結構單元,并且這一過程不受添加劑存在的影響。 當前,塑料回收領域存在諸多限制。常見的回收對象主要集中在收集分類后的 PET 或聚乙烯飲料瓶,這些塑料具有相似的化學成分、聚合物分子長度,以及用于增強特定性能的添加劑,使得它們能夠通過熔化重塑的方式制成新瓶子。然而,對于其他種類繁雜的塑料,例如混合塑料,通常只能在水泥廠通過焚燒來獲取熱量,無法實現有效的回收利用。 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的材料研究團隊成功開發出一種具有開創性的方法,首次達成了有機玻璃近乎完全的回收利用。該方法能夠將有機玻璃的聚合物鏈分解為單個的單體結構單元,隨后借助簡單的蒸餾工藝進行純化。這些純化后的單體可作為原生級起始產品,用于合成全新的有機玻璃聚合物。 有機玻璃,化學名稱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全球年產量約 390 萬噸。因其具備耐用、輕便等特性,在航空航天、汽車制造、屏幕顯示器生產以及建筑等眾多行業得到廣泛應用。此次由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聚合物材料實驗室 Athina Anastasaki 領導的科研團隊所研發的工藝,在《科學》雜志上發表,展現出強大的適用性。無論是由 10,000 個單體結構單元構成的超長聚合物鏈,還是含有共聚物、增塑劑、染料等各類添加劑的有機玻璃,該工藝都能高效應對。即使是 DIY 市場的彩色有機玻璃,分解產物的產量也能維持在 94% - 98% 之間。簡便且高效的分解過程 “我們的工藝十分簡便,”Anastasaki 強調,“僅需一種氯基溶劑,將溶解有回收混合物的溶液加熱至 90°C 至 150°C,在紫外線或可見光的輔助下,即可啟動解聚反應。” 一直以來,像有機玻璃這類由碳原子聚合物鏈組成的塑料,實現其碳鏈向單體的精準分裂面臨巨大挑戰。這些均勻的碳鏈缺乏可供分裂反應特定的作用位點,導致以往難以突破。目前工業上采用的熱解方法,需將碳鏈在 400°C 左右的高溫下進行分解,不僅能源消耗巨大,而且反應缺乏特異性,會產生多種切割產物,后續處理這些混合物的凈化成本高昂,極大地限制了熱解的經濟效率。 過去幾年間,多個研究小組嘗試對聚合物進行改性,在聚合物鏈末端引入易于分離的分子基團,從而從鏈端觸發解構過程,雖實現了 90% 以上的產量,但這種改性聚合物存在諸多弊端。一方面,需要先將其融入現有的塑料生產體系;另一方面,反應性端基會嚴重影響聚合物的熱穩定性,進而限制其應用范圍。此外,許多常用的塑料添加劑會降低反應產率,使得解聚效果在商業塑料長聚合物鏈的情況下大打折扣。溶劑主導的反應機制 就像化學中經常發生的情況一樣,新方法是偶然發現的。Anastasaki 解釋道:“我們原本致力于尋找能夠促進目標分解為單體的特定催化劑,然而一次對照實驗卻意外發現,催化劑并非必要條件。” 實驗表明,溶解有機玻璃碎樣的氯化溶劑,在紫外光的作用下,足以實現聚合物的近乎完全分解。 研究人員深入探究分裂反應后,揭示了其中令人驚嘆的機制。他們發現,反應中的活性物質是氯自由基。當受到紫外線激發時,氯自由基從氯化溶劑中分離出來。高波長光能夠破壞氯與溶劑分子之間的化學鍵,僅有極少部分溶劑分子能夠吸收高波長的紫外線。 為深入研究該反應機制,Anastasaki 借助了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ETH)其他研究團隊的專業力量。高分子化學實驗室的 Tae-Lim Choi 對相關分子的理論電子狀態進行了計算,分子物理科學研究所的 Gunnar Jeschke 則通過電子順磁共振測量,對理論預測進行了實驗驗證。邁向更環保的改進目標 盡管這一成果意義重大,但研究人員并未滿足于此。ETH 的研究人員計劃在未來的回收過程中摒棄氯化溶劑的使用。Anastasaki 表示:“氯化化合物會對環境造成危害,因此我們的下一個目標是改進反應,使其在無氯化溶劑的條件下仍能順利進行。” 目前,該方法在實際應用中的具體實施方式和時間尚未明確。不過,Anastasaki 及其研究團隊無疑為塑料回收領域開辟了新的方向,有望推動更多此前難以分解回收的塑料實現有效利用,為可持續發展貢獻重要力量。 2025-03-27 【節能環保】
-
降解速度提升8倍!NatureWorks推出PLA新牌號近日,美國聚乳酸(PLA)制造商NatureWorks宣布推出全新研發的PLA牌號4950D,其堆肥速度可比其他現有PLA型號快8倍,還可以與其他現有的PLA牌號混合,以提高它們的相對生物降解和分解率。 近期,NatureWorks引入了新的Ingeo? Extend拓展平臺,通過突破性的技術創新,旨在加快生物降解和分解的速度,并實現新的生產力水平,使生物基Ingeo PLA能夠商業化使用。 Ingeo Extend 4950D是該平臺的首款產品,以其卓越的性能參數,為食品包裝、咖啡膠囊、糖果包裝等領域提供了替代傳統化石基塑料的可行性方案。 Ingeo Extend 4950D能為多種BOPLA聚乳酸雙向拉伸膜應用提供更優的生產效率和更快的生物降解性能,包括咖啡膠囊、糖果包裝紙、單份小包裝等產品。實現多項技術突破 Ingeo Extend 4950D作為全新研發的PLA聚合物,通過優化分子結構與加工工藝,實現了多項技術突破: 生產效率革命:在傳統BOPP生產設備上可實現高達7倍的橫向拉伸比(TD),顯著降低能耗與材料損耗,使BOPLA薄膜生產成本下降。 降解速度提升:相較于未改性的PLA材料,使用4950D制成的BOPLA的生物降解速度提升8倍,可在工業堆肥條件下快速分解,且可與其他PLA型號共混使用,進一步優化降解效率。 綜合性能優化:新型薄膜具備130-140℃的耐高溫特性,同時保持優異透明度與低收縮率,在共擠結構中添加15%即可顯著改善熱封性能。應用場景:小規格包裝的理想選擇 針對當前市場痛點,Ingeo Extend 4950D 特別適用于以下領域: 食品包裝:咖啡膠囊、零食包裝袋、糖果包裝袋等易殘留食物的小規格包裝,可堆肥特性解決回收難題。 餐飲服務:調味品包裝、奶油容器封蓋、一次性醬料杯等,滿足即棄場景的環保需求。 工業應用:替代BOPP薄膜用于標簽、工業包裝,減少石油基材料使用。政策驅動與市場需求 隨著美國生產者責任延伸(EPR)法規與歐盟《包裝及包裝廢棄物法規》(PPWR)的推進,全球對可堆肥材料的需求激增。 通過替代化石基塑料,Ingeo平均減少了包裝的碳足跡73%,此外,由HYDRA Marine Sciences海洋科學研究所進行的一項研究確認,Ingeo PLA不會在環境中產生持久性微塑料。 NatureWorks首席增長官Roger Tambay指出:"小規格包裝更適合堆肥而非回收,Ingeo Extend平臺的規模化生產能力,使生物基材料替代PP等持久性塑料成為可能。"來源:生物塑料研究院(R-11) 2025-03-26 【節能環保】
-
陶氏:泰國工廠獲得可持續認證,供應回收&生物基丙二醇2025年3月17日,陶氏化學宣布,其位于泰國羅勇府Map Ta Phut的丙二醇(PG)制造工廠已獲得國際可持續發展與碳認證(ISCC PLUS)。此項認證加強了陶氏持續致力于推進可持續生產和為亞太地區客戶提供循環和生物循環產品的承諾。 應用創新技術,兩種新的可持續丙二醇產品將在亞太地區上市,并通過質量平衡獲得ISCC PLUS認證: ● 丙二醇CIR采用Renuva?回收成分,可幫助客戶實現閉環,將難以回收的消費后和工業后廢物加工成可持續的原料。 ● 丙二醇REN采用Ecolibrium?生物循環技術,能夠減少化石基原料的使用。 新的丙二醇產品旨在幫助客戶實現其循環和可持續發展目標,適用于個人護理、制藥、食品配料、調味品和香水等領域。 陶氏聚氨酯業務亞太區商務總監徐慧(Heidi Xu)表示:“獲得ISCC PLUS認證標志著Map Ta Phut丙二醇工廠的又一個重要里程碑。這一認證使陶氏能夠為亞太地區的客戶提供可驗證的循環或生物循環解決方案,同時確保一致的性能和品質。這一里程碑加強了我們支持客戶可持續發展目標的能力,并與價值鏈合作伙伴合作,在推動循環經濟的同時,對不同行業產生積極影響。” 這一成就擴大了陶氏在北美、歐洲、拉丁美洲和亞太地區的可持續丙二醇解決方案組合。 繼最近Map Ta Phut丙二醇工廠的產能擴張和獲得ISCC PLUS認證之后,陶氏泰國公司現已被公認為該地區可持續丙二醇產品的領先供應商。 陶氏泰國公司總裁Vichan Tangkengsirisin表示:“繼2024年的擴張之后,使陶氏泰國公司的丙二醇工廠成為亞洲最大的丙二醇工廠。此次獲得ISCC PLUS認證彰顯了我們的卓越運營,并為我們的成就增添了可持續性。這個位于泰國的世界級制造工廠現在處于為當地和區域客戶提供服務的有利地位。” ISCC是世界領先的國際認證標準,適用于完全可追溯且在環境、社會和經濟方面可持續的供應鏈。隨著陶氏繼續采用循環和生物循環原料生產產品,此次驗證確保可以通過質量平衡方法追蹤替代原料。 2025-03-25 【節能環保】
-
廢塑料“住”進七大專區:庫爾勒的再生工廠如何織就綠網3月20日,在新疆庫爾勒市哈拉玉宮鎮廢舊物資回收加工產業園,庫爾勒市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項目進展順利,部分廠房已投入使用,工作人員正有序分揀回收物。廢舊物資回收加工產業園 (阿依佐合熱·阿尤甫 攝) 庫爾勒市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項目主要回收廢舊物品并進行精細化分揀,隨后將其輸送至園區下游加工企業進行進一步處理。園區設有26個堆場及相關配套設施,劃分為七大功能區,涵蓋廢塑料回收加工區、廢舊紡織物及廢紙回收加工區、報廢機動車及輪胎回收拆解區、廢舊電器電子產品回收加工區等多個領域。 中環惠科(新疆)資源循環利用有限公司負責人李云飛介紹,庫爾勒市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項目計劃總投資3500萬元,于2024年3月開工,預計2025年年底竣工。目前,項目已完成50%,并在庫爾勒市投放150余臺智能回收柜,覆蓋142個小區。項目建成后,可回收物日處置量可達50余噸,將有效提高庫爾勒市資源回收利用率,提升居民環保意識。目前,項目已解決周邊村民就近就業100余人,建成后預計可提供500個就業崗位。 庫爾勒市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項目進展順利,部分廠房已投入使用 (馬麗娟 攝)。工人正在分揀 (阿依佐合熱·阿尤甫 攝) 智能回收柜支持多種類型廢棄物的回收,包括紙類、塑料瓶、金屬罐和電子垃圾等。回收柜提供透明的價格機制,通過積分系統,居民可將積分直接提現至微信零錢包,讓回收過程更加高效、便捷、公正。智能回收站 (馬麗娟 攝) 庫爾勒市將常態化開展廢舊物品回收業務,變廢為寶,推進資源的再循環利用與可持續利用,努力搭建多層次、立體化、高效率的資源回收再利用體系,通過有效整合廢舊資源,讓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實現雙贏,達到資源利用最大化、社會效益明顯化、環境污染最小化,為庫爾勒市實現綠色循環高質量發展注入新活力。 2025-03-24 【節能環保】
-
Borealis 推出回收率達 85% 的 LLDPE 牌號全球塑料行業正在經歷一場靜悄悄的革命。當歐盟《包裝和包裝廢物法規》(PPWR)正式生效僅三個月后,北歐化工突然甩出一張技術王牌——含85%消費后材料的rLLDPE再生塑料。技術突圍:破解"高回收率≠高性能"魔咒 北歐化工工程師們用兩年時間與機械回收的"先天缺陷"展開博弈。傳統回收塑料普遍存在凝膠含量高、力學性能驟降的痛點,而Borcycle M CWT120CL實現了三大突破: ? 凝膠含量降低至工業應用臨界值以下 ? 拉伸強度同比提升40%(較常規再生PE) ? 韌性-剛度平衡系數突破1.8(行業均值1.2) 秘密藏在Ecoplast的預處理工藝中:通過多級分選系統將消費后廢料純度提升至99.7%,配合雙螺桿擠出工藝的溫度梯度控制,讓分子鏈重組效率提升三倍。法規破局:提前三年鎖定歐盟準入門檻 這款材料的上市時機正值歐盟PPWR法規要求到2030年塑料包裝中再生材料占比達55%的關鍵節點。但北歐化工的野心不止于此: √ 拉伸膜透光率控制在88%以上(新規要求≥85%) √ 農用薄膜耐候壽命突破5年周期 √ 可完全兼容現有吹膜設備 比利時貝靈恩的復合生產線更暗藏玄機:通過將硬質PP/PE再生料摻混比例提升至30%,北歐化工正在打造覆蓋軟/硬包裝的全體系解決方案。產業變局:機械回收迎來價值重估 當全球目光聚焦化學回收時,北歐化工卻用連續收購Integra Plastics和Rialti SpA的行動,構建起機械回收的護城河: → 東歐廢塑料分選網絡覆蓋12國 → 年處理能力突破50萬噸 → 再生料成本較化學法降低60% 這種"農村包圍城市"的戰略正在見效:其再生聚烯烴毛利率已達29%,超出傳統業務線7個百分點。塑料循環經濟從來不是技術單行道,北歐化工用事實證明,傳統工藝的極致優化同樣能打開萬億級市場。當85%再生含量成為現實,誰還能說塑料不可能真正循環? 2025-03-21 【節能環保】
-
PET高效回收新技術,單體回收率突破94%作為全球年產量近7000萬噸的高分子材料,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在飲料包裝、紡織纖維等領域占據重要地位。但當前全球塑料回收率不足5%,每年約12%的固體廢棄物來自PET制品。美國西北大學科研團隊近期在《自然》期刊發布突破性成果,通過創新性濕度催化技術實現PET高效解聚,為塑料循環經濟開辟新路徑。有氧無溶劑AC/MoO2介導的消費后塑料材料A-D的分解。反應條件:100 mL Schlenk燒瓶,儲存在空氣中的消費后聚酯,AC/MoO2(3.24 wt% Mo),無溶劑,265 °C,空氣。通過1H NMR使用間二甲苯內標確定產率。自然濕度催化技術突破 研究團隊開發出基于鉬系催化劑的環境友好型解聚體系。該技術以活性炭負載氧化鉬為催化載體,在265°C溫和加熱條件下,利用空氣中自然存在的水分子觸發PET分子鏈的選擇性斷裂。實驗數據顯示,經4小時反應即可將94%的PET原料轉化為高純度對苯二甲酸(TPA),副產物僅產生易處理的微量乙醛。 "傳統熔融再生會導致材料性能劣化,而化學回收常需使用腐蝕性溶劑。"項目負責人約西·克拉蒂什教授指出,"我們的濕度催化體系完全摒棄有機溶劑,直接利用環境濕度作為反應介質,這在塑料再生領域尚屬首創。"多維度技術優勢凸顯 相較于需要72小時反應的傳統化學法,新技術將處理時長壓縮至原周期的5.5%。催化體系展現卓越穩定性,經20小時連續5次循環測試仍保持94%以上轉化效率。值得注意的是,該技術對含色素或混雜其他塑料的廢棄物同樣有效,省卻了傳統工藝必需的復雜分揀與清洗工序。 研究團隊成員納文·馬利克博士強調技術普適性:"我們在飲料瓶、滌綸織物及混合塑料等多類廢棄物上進行驗證,均成功提取出色澤純凈的TPA單體。這種單體可直接用于食品級PET再生,或轉化為高附加值化工產品。"產業化應用前景廣闊 目前研究團隊正與工業伙伴合作推進設備放大試驗。技術經濟性分析顯示,該工藝無需高壓反應釜等特殊裝置,現有化工設備經改造即可適配。若實現規模化應用,有望將PET再生成本降低40%,同時減少62%的碳足跡。 業內專家評價稱,此項創新將顯著提升全球塑料閉環率,對實現2050年碳中和目標具有戰略意義。隨著各國"限塑令"逐步收緊,這種環境友好的再生技術或將成為塑料經濟轉型的關鍵推手。 2025-03-20 【節能環保】
-
美國 PET 瓶回收現狀與未來趨勢在環保意識日益增強的當下,塑料回收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2023 年,美國 PET 瓶回收領域傳來消息,其回收率達到了 33%,創下自 1996 年以來的最高紀錄。長期以來,美國 PET 瓶回收率一直在 30% 左右徘徊。 市場的變化也為 PET 瓶回收帶來了新的趨勢。如今,輕量化瓶子愈發受到市場青睞。NAPCOR(北美國家 PET 容器回收協會)專家在接受 Waste360 專訪時指出,消費者為節省開支,更傾向于選擇自主品牌瓶裝水,而這類產品通常更輕。輕量化不僅順應市場潮流,更是 PET 的一大顯著優勢,它能夠有效減少碳排放以及材料使用量,對環保事業大有裨益。 從再生 PET 的應用來看,在加拿大和美國,瓶子對再生 PET 的消耗量持續攀升。2023 年,瓶子消耗的再生 PET 比例高達 59%,在歷經五年的持續增長后,達到了歷史新高。同時,美國瓶子的再生含量比例也穩步上升,平均再生含量已達 16%。這一成果得益于企業的自愿承諾以及法規的壓力,以加州為例,其規定 2025 年飲料瓶再生含量需達到 25%。 在回收產能方面,目前美國的 PET 瓶回收產能為 30 億磅,足以處理所收集的 20 億磅 PET。然而,若要實現收集率達到 50%(如加州 2030 年目標),則還需額外投入 20 億美元來擴大產能。 值得注意的是,再生 PET 的應用領域占比在近年來發生了顯著變化。2019 年,美國有 41% 的再生 PET 進入紡織纖維領域,34% 被用于瓶子。到了 2023 年,纖維用量比例降至 26%,而瓶子應用比例則大幅躍升至 59%。這一變化與地毯市場的走勢密切相關。高存款利率和疫情的雙重沖擊,使得房地產行業受挫,地毯需求隨之下降,進而導致該領域再生 PET 用量減少。倘若未來地毯需求得以恢復,那么不同行業對再生 PET 的需求之爭必將加劇。對于紡織行業而言,過度依賴從瓶子獲取再生 PET 并非長久之計,該行業需要構建更可持續的發展模式,加大對衣服、地毯等產品中紡織纖維的回收力度。畢竟,聚酯在大多數紡織應用中占比頗高,紡織行業需要付出更多努力,才能成功實現紡織產品的回收并重新用于紡織生產。 在提升 PET 瓶回收率的措施上,押金制已被證明行之有效。它能夠促使更多高質量材料進入回收環節。美國若想推動 PET 循環經濟的進一步發展,需要推廣更多的押金制。當然,隨之而來的挑戰是如何確保收集體系能夠快速擴大,以滿足不斷增長的需求,并為市場提供高質量的原料。 美國 PET 瓶回收在取得一定成績的同時,也面臨著諸多機遇與挑戰。無論是市場趨勢的變化,還是不同行業對再生 PET 的需求競爭,亦或是回收體系的完善,都需要各方共同努力,攜手推動 PET 瓶回收事業朝著更高效、更環保的方向發展。 2025-03-19 【節能環保】
-
5萬億產值目標引領,再生材料產業2025年將迎爆發式增長2025年3月5日,國務院總理李強在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作《政府工作報告》時首次提及“再生材料”,強調加快發展綠色低碳經濟,加強廢棄物循環利用,大力推廣再生材料使用。這標志著再生材料產業已上升至國家戰略高度,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重要力量。 根據國家規劃的發展目標,到2025年,我國資源循環利用產值將達到5萬億元,大宗固廢年利用量達到40億噸左右,主要再生資源循環利用量達到4.5億噸,生活垃圾資源化利用比例提升至60%左右;到2030年,大宗固體廢棄物年利用量達到45億噸,主要再生資源循環利用量達到5.1億噸,生活垃圾資源化利用比例提升至65%。 為實現這一目標,2024年10月18日,中國資源循環集團有限公司在天津正式掛牌成立,注冊資本100億元,由國務院國資委代表國務院履行出資人職責。這是我國首家以循環經濟為主營業務的一級央企。中國資源循環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劉宇指出,作為中央企業,進入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領域,重點任務是通過科技創新破解長期存在的破壞性野蠻拆解問題,提升再生資源產業鏈后端產品的附加值和應用領域。此外,作為再生資源利用的“國家隊”,集團將致力于建立全行業協同發展的服務平臺,推進行業整合與高質量發展。目前已經有所動作。2024年底,中國資源循環集團通過旗下華潤環保在深圳斥資6億元,成立了兩家全資子公司,深度布局資源循環利用及新能源領域。再生材料產業的痛點 在市場化端,再生材料和循環經濟相關項目的融資頻次并不高。據財聯社創投通-執中數據顯示,從2023年至今,該領域共有73家公司完成融資,融資規模大多在千萬級別,融資輪次多處于天使輪、A輪等早期階段。這表明再生材料產業在資本市場上尚未獲得足夠的關注和支持。 再生材料行業目前仍面臨一些痛點。首先,再生材料下游使用缺乏系統、完整的行業規范和標準,部分品類材料的下游需求不明確,導致推廣速度較慢。例如,在再生塑料領域,曾存在同樣性能下再生塑料成本高于原生塑料的情況,這使得其經濟效益較低,限制了市場推廣。然而,從長期來看,一旦再生材料的經濟性和性能優勢得到驗證,并突破規模量產和銷售壁壘,其經濟效益將十分可觀。 另一位硬科技投資人表示,目前再生材料產業的核心痛點包括回收體系碎片化和商業化成本過高兩方面。前者主要是由于缺乏穩定的再生原料供應,比如廢塑料、廢纖維的回收未成體系,影響了后端的回收利用;而后者主要是替代材料、回收技術等成本仍相對較高,這還要靠持續的技術迭代來逐步解決。再生材料產業的未來展望 盡管再生材料產業目前面臨諸多挑戰,但在政策紅利、技術創新及市場需求的驅動下,其發展前景依然廣闊。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及“再生材料”,進一步驗證了我國發力循環經濟的決心。后續預計有關再生材料的行業政策與標準,特別是食品級再生材料安全標準有望系統性完善。地方政府層面也將出臺一些支持再生材料企業發展、刺激再生材料消費的利好政策,例如產業園區招引獎補、稅收優惠、價格補貼等。 再生材料作為實現“雙碳”目標的重要手段,不僅能降低資源依賴與碳排放,還能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和政策的持續支持,再生材料產業有望突破現有瓶頸,迎來更好的發展機遇,為建設美麗中國、實現可持續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2025-03-18 【節能環保】
-
永榮錦江&意大利蘭蒂奇合作,實現從“垃圾”到“高端成衣”的涅槃重生3月13日,福建永榮錦江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永榮錦江”)與意大利蘭蒂奇集團(RADICI GROUP,以下簡稱“蘭蒂奇集團”)迎來了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時刻,雙方就消費后再生領域的長期戰略合作舉行了簽約儀式。 本次活動以“向‘綠’而行,向‘新’而生”為共同信念,依托蘭蒂奇集團全球領先的高性能聚合物技術,永榮錦江將實現E-SUNLON?愛賽綸消費后再生纖維從研發到市場應用的完整閉環,推動企業綠色化戰略落地,攜手搶占全球循環經濟的產業制高點。強強聯合,重塑綠色再生價值鏈 據了解,自2023 年合作意愿萌芽到慕尼黑ISPO展上的方向錨定,從消費前再生切片的試樣量產到消費后再生纖維的定向開發,從實驗室參數調試到意大利總部的技術確認,經過兩年的共同努力,永榮錦江和蘭蒂奇集團迎來了這場跨越東西方的綠色之約。 “本次合作的‘綠色心臟’——‘愛賽綸?再生尼龍纖維’,以廢舊紡織品為原料,通過蘭蒂奇集團的超臨界分離技術,實現了從‘垃圾’到‘高端成衣’的涅槃重生,獲得了GRS、EPD、LCA 三重國際認證,代表著永榮與蘭蒂奇對地球的莊嚴承諾。”永榮股份總經理汪建根表示,通過與聚酰胺領域領軍企業蘭蒂奇的深度綁定,永榮錦江將加速技術迭代,構建從再生切片到高端纖維的閉環競爭力,依托蘭蒂奇在歐洲工業市場的百年積淀,打開綠色產品全球化應用的“新視窗”,以實際行動回答時代的綠色命題。 RADICI FIL總經理Nicola Agnoli表示,綠色和可持續是雙方共同的愿景,本次簽約標志著雙方合作伙伴關系的正式化,未來雙方將共同致力于綠色再生聚酰胺原材料和再生類產品的研究和開發;RADICI YARN總經理Bernardo Staiano表示,消費后再生紡織品回收是蘭蒂奇一直關注并不斷研發的方向,也非常愿意與永榮錦江共同努力,在可持續發展道路上走得更遠更長; 蘭蒂奇中國區總經理Aaron孫斌表示,在參觀過程中看到了永榮錦江在規模、生產線、研發創新等各方面的優勢,而蘭蒂奇的優勢在于歐洲市場的沉淀、技術優勢和品牌優勢等,雙方強強聯合必將進一步賦能綠色紡織價值鏈,打造更強的競爭力。破界創新,開啟中意合作新范式 在座談環節,雙方圍繞綠色再生紗線在歐洲的市場前景、尼龍行業競爭格局及合作帶來的競爭優勢、技術創新和研發方面的資源共享、PA66產品專項合作與聯合推廣、品牌聯合推廣和市場營銷策略等議題展開深入探討,雙方將通過技術共享與資源整合,加速產品迭代與全球市場布局,成功打造“愛賽綸”消費后再生纖維的銷售閉環,推動綠色循環經濟落地。 2025-03-17 【節能環保】
-
兩會|全國政協委員王江平:生物降解塑料產業期待更強助力中國經濟網北京3月11日訊,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強廢棄物循環利用,大力推廣再生材料使用。而生物降解塑料作為傳統塑料的理想替代品,近年來在全球范圍內受到了廣泛關注,其市場規模持續增長。全國政協委員、工業和信息化部原副部長王江平(遲瀚宇/攝) 全國政協委員、工業和信息化部原副部長王江平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近年來我國生物降解塑料產業發展取得了較好成效,行業總產能達196萬噸,2024年產量約40萬噸,原料及制品總產值約130億元。 生物降解塑料是一種能夠在自然環境中被微生物分解的材料,原料多來源于可再生資源,如淀粉、纖維素等,與傳統的石油基塑料相比,具有顯著的環保優勢。 “我國生物降解塑料產業已打通原料單體制備、樹脂合成、樹脂改性與復合、下游應用全產業鏈,擁有關鍵技術工藝自主知識產權,技術水平已與國際先進水平相當,一些產品已在餐飲業、超市形成了長期穩定的供應關系。”王江平委員同時指出,行業前行的道路亦非坦途,還面臨多重挑戰。比如,市場需求不及預期,產能過剩風險加劇;“禁限塑”政策執行監管有待加強;可降解塑料標準化研究相對較晚,標準體系不健全;可降解塑料與傳統塑料未進行嚴格分類處理,回收體系不完善等。 我國高度重視生物降解塑料產業的發展,出臺了一系列扶持政策。這些政策不僅為生物降解塑料的研發和生產提供了資金支持和稅收優惠,還推動了相關產業鏈的形成和完善。 “2025年是我國各類禁限塑目標(階段性目標)實現之年。”王江平委員建議有關部門加大《關于進一步加強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見》實施監管力度,切實推動塑料污染源頭治理。 王江平委員還建議有關部門持續推進生物降解塑料標準體系建設,修訂完善可降解塑料的定義和分類標準,明確要求不能完全降解為水、二氧化碳等的產品不得標稱“可降解”,推動行業規范和高質量發展。 “建議發展改革、科技、財政、生態環境、稅務等部門加強政策支持。”王江平委員表示,比如,通過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等渠道,支持生物降解塑料重點項目研發;加大政府采購支持力度,推動各級政府及大型國有單位集中采購、率先使用生物降解塑料制品;將生物降解塑料產業納入全國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市場,探索開展碳交易。 回收處理一次性塑料制品不僅有助于解決其帶來的環境污染問題,還有助于推動生物降解塑料產業的健康發展。王江平委員建議,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住房城鄉建設部、農業農村部等部門加強產品推廣應用和回收處理。比如,在重點行業、重點區域開展示范應用項目,加快推動生物降解材料在農林牧漁、日用消費品、包裝、汽車用品、建材等領域推廣應用。構建高效便利的生物降解塑料制品回收渠道,提升化學回收、循環利用的占比,將不便于回收利用的產品通過市政有機垃圾堆肥方式進行處置,減少焚燒與填埋處理比例。 2025-03-14 【節能環保】
-
兩會 | 中科院院士王焰新:加快制定循環利用原料及產品質量標準“要實現2030年大宗固體廢棄物年利用量達到45億噸左右的目標,亟須推進廢棄物循環利用。”3月4日,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院士王焰新在接受采訪時呼吁,加快制定循環利用原料及產品質量標準。國內現狀 王焰新指出,從量上看,我國每年仍有約20億噸復雜難用固體廢棄物未得到有效綜合利用,尤其是煤矸石、磷石膏、生活垃圾、建筑垃圾等大宗固廢資源化回收利用率低;從質上看,原料和產品種類繁多且質量參差不齊,再生銅、再生鋁和再生鉛等產品附加值低,新興廢棄物如動力電池、光伏組件等回收拆解處理難度較大。這些問題將帶來一系列環境隱患。例如,磷石膏長期堆存占用土地,導致空氣污染和水污染;電子廢棄物含有重金屬和其他有害物質,如果處理不當進入環境介質,會對生態系統和人類健康造成威脅。 王焰新認為,目前循環利用原料和產品質量標準的缺失或不完善是制約循環利用產業健康發展的關鍵因素。缺乏統一規范、與國際標準對接不足、缺乏有效的市場監管等問題一定程度存在。三點建議 針對上述問題,他提出3點建議: 其一,制定循環利用原料及產品質量標準。制定目標和原則應包括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減少環境污染、促進可持續發展等方面。根據廢棄物來源、規模、資源價值、利用方式、生態環境影響等不同特性,分類明確廢棄物循環利用主體責任和技術路徑。例如,針對尾礦、粉煤灰、煤矸石、磷石膏等大宗固體廢棄物,制定專門的綜合利用標準;對于廢鋼鐵、廢銅、廢鋁等再生資源,制定相應的高效利用標準。 其二,加大廢棄物循環利用科技創新的支持力度,管理和引導各地因地制宜開展廢棄物循環利用的模式創新和機制創新,拓展廢棄物循環利用方式,豐富廢棄物循環利用品類,提升廢棄物循環利用價值。建議各級政府采取更加有效的舉措,鼓勵企業和科研機構加強技術裝備研發,支持先進技術的推廣應用;建立有利于廢棄物循環利用的政策體系和激勵約束機制,激發各類經營活動主體的活力,增強廢棄物循環利用的內生動力。 其三,加快制定完善相關法律法規,明確企業在循環利用原料和產品質量方面的責任和義務,確保循環利用原料和產品質量標準的有效實施,推動資源循環利用和產業可持續發展。 2025-03-13 【節能環保】
通知公告